编者按:在我们马院,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在马传马,用奋斗与汗水坚守平凡岗位,助力学院高质量发展。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推出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事迹展播,讲述奋战教科研一线的生动故事,带动全体思政课教师为成功创建陕西省重点马院和建设高水平大学贡献力量。
潜心育人 不负使命
——记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青年教师林兆扬
初识林兆扬老师,他穿着一身运动服,打招呼有些腼腆,但谈吐间带着自信,透露着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每每说到学术问题,他都会目光炯炯、嘴角上扬,无不让人感受到这位青年教师的朝气和才气。
埋在心中的种子
一万本卷帙浩繁的世界,最初都有良师开卷。谈及为何坚定选择走上教育之路,兆扬老师答道:“一次支教经历让我对教师这份职业有了深刻的体会,当毫无教学经验的我看见求知的眼神时,我的全部紧张居然全都消失了,我觉得我可以当一名好老师。”
那是兰州大学组织的一次山区支教活动,作为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生的林兆扬也报了名,他分到的任务是给六年级的学生分享学习方法。山区的孩子信息相对闭塞,对一切未知的信息都倍感新奇。林兆扬第一次上讲台,讲得语无伦次,但是山里的孩子们却睁大眼睛静静聆听,生怕错过一丝一毫。那时,孩子们求知的眼神让林老师第一次感受到教师的神圣。通过那次支教,林兆扬深刻地认识到,尽管大山限制了孩子们的认知范围,但教育却可以填平知识的沟壑。从那时开始,一颗教育的种子已经埋藏在林兆扬的心中。
2022年,林兆扬老师入职宝鸡文理学院,虽是文理新人,却对宝鸡文理学院十分熟悉。作为土生土长的宝鸡人,他求学时代的每个寒暑假,都会在宝鸡文理学院的图书馆里看书学习。对他而言,这所美丽的校园,既激扬着他对未来的期待,也是承载他梦想的地方。
回到梦想的殿堂
2023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迎来了第一届研究生,林兆扬承担了研究生读书班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他带着天然的年龄优势走近学生身边,走进学生心里。带着研究生们第一次踏入读书室时,同学们内心都带着畏惧,看着一本本难啃的原著犯起了难。林老师从学生的表情里读懂了他们的情绪,他说:“读原著确实难,我刚上研究生的时候也头疼,咱们先读熟悉的,由易到难,先别怕,毕竟马克思也不是外星人!”一个笑话缓解了大家的焦虑情绪,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学们开始活跃起来,“老师,如果开始看不懂,我们怎么继续往下读?”“老师,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做?”“老师,可否分享一下您的读书笔记?”一个个问题抛向林兆扬,很快,师生之间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林兆扬一直坚持理解共情、张弛有度的原则开展读书班活动。学生们在读书时,他也陪伴左右,用行动影响着学生。每次读书分享会上,他会提前到教室和同学们聊聊天,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状态。当同学们抱怨写论文遇到困难,他不仅会分享他的论文写作经验,还会给同学们加油打气。他说,“论文的发表不在早晚,早早发表论文的同学都很优秀,还没发表的同学也不着急,慢工出细活!”
成就优秀的学生
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两年多来,林兆扬对这份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最好的老师,要像背景音乐一般存在,他从不把自己当老师,他只在无形中给你鼓励,让你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在读书班的分享会上,林兆扬从不高高在上地讲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平等地和学生们探讨每一个问题,并且认真仔细地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
有一次,林兆扬和同学们分享关于《单向度的人》的读后感,“这本书将科技比作陷阱,科技与资本联姻可以带来舒适的生活,却赎买了底层劳动者,将最有革命意志的人,堕落为麻木不仁只知享乐的单向度人。”有些同学听的云里雾里,林兆扬便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讲解,“如果我们每天耗费大量时间刷抖音,如果我们沉溺在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实际上我们就有可能在给资本打工,我们就有可能沦落为失去批判思维的单向度的人。”一席话,由浅入深、循循善诱,一下子点亮了同学们的思维。
林兆扬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变化。在学生眼中,林兆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心灵上的导师与朋友。每学期课程结束后,许多学生都会由衷地向他询问:“老师,下学期还有您的课吗?”(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范思静、刘晓勇 审核/刘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