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带川音的普通话,一颗热忱育人的心,一份扎根宝鸡的坚守。十九年前,她从山城重庆远赴另一个被称作“山城”的宝鸡,在陌生的城市里开启教学生涯;十九年后,她从青涩的新手成长为“老教师”,虽然普通话中依旧带着乡音,但早已把宝鸡当作第二故乡。她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罗玉兰,用十九年时光书写平凡却动人的育人故事。
讲好身边的抗战故事
在重庆攻读研究生期间,她曾在学校报刊阅览室逐本翻阅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与《大公报》,也曾静静倾听重庆大轰炸幸存者的亲身控诉,那些浸满血泪的文字和讲述,让她直观感受到日本法西斯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可在本科四年的求学时光里,她竟从未听闻重庆大轰炸这段历史。这份“无知”带来的惭愧,让她暗下决心,“以后当了老师,一定要给我的学生讲好身边的抗战故事。”

刚到宝鸡,她就复印了一大堆宝鸡抗战时期的文史资料,像挖掘宝藏般梳理宝鸡的抗战记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她打破常规,将抗战历史与宝鸡抗战记忆紧密相连,“斗鸡台上的长乐塬,抗战时建立起窑洞工厂,工人们一边躲避轰炸,一边努力生产支援前线;曾经对抗战做出重大贡献的工合西北区办事处,是路易·艾黎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在宝鸡建立的。”在直观的历史讲解中,罗玉兰让大学生明白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的深刻道理。
为了让历史更具冲击力,她还带着学生走进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在昏暗的防空洞里,在锈迹斑斑的旧机床前,她让学生触摸真实的历史痕迹,感受先辈们的抗争不易。“学生心里有忧患,走出校园才会有担当。”罗玉兰的话语,朴素却有力。
在打磨中精进教学本领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推行“一室一品”“一人一品”教学改革,罗玉兰倾情投入,从未有过丝毫懈怠。从最初用“课堂派”布置作业、收集学生反馈,到后来熟练运用“雨课堂”开展线上直播、实时互动,她始终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手段。“思政课不能只看学生的分数,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2020年至2021年,罗玉兰主动报名参加校级创新课堂比赛与陕西省思政课教师“大练兵”。她深知只有参加比赛,才能督促自己提高理论认识,把握专业前沿,领悟国内外热点,赛教就是对自己十几年教学生涯的检验和提高。备赛的日子里,她把教案改了一遍又一遍,每一个知识点、每一句讲解都反复斟酌;她拉着同事坐在教室后排听自己试讲,哪怕是一句话的语气、一个手势的幅度,都要打磨到满意为止;遇到不懂的问题,她就主动向校内优秀教师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年的打磨,罗玉兰先后拿下校级课堂创新大赛二等奖、一等奖,获评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还在2021年荣获陕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思政课程教学能手”称号。
做师生身边的贴心人
在思政课教学之外,罗玉兰还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热心人”和“服务者”,作为哲学系2013级班主任,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她都把责任二字放在首位。

当班主任的四年里,罗玉兰对学生倾注了大量心血。她逐一和学生谈心,帮他们分析专业前景、规划未来方向;考研复习的关键时期,她会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为压力大的学生做心理疏导。毕业时,这个36人的班有23人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升学率在全校名列前茅。她也先后获评“优秀班主任”“毕业实习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作为教研室主任,罗玉兰更是把“服务”二字刻进了工作里。排教学任务时,她会尽量兼顾大家的实际情况;搞教研活动时,她会主动搜集最新的教学案例和理论资料,让活动更有针对性,她密切配合学院工作,凡事亲力亲为,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所在教研室也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教研室。
用活力点亮生活与工作
性格开朗的罗玉兰,还是学校各类集体活动中的活跃分子。无论是校田径运动会,还是工会组织的球类比赛,总能看到她的身影。连续多年参加校运会,她在跳远、100米跑、铅球等项目中都取得过不错的成绩;工会举办的篮球赛、羽毛球赛,她也带着同事一起挥洒汗水。“身体好才能好好工作。”罗玉兰一直保持着健身、游泳的习惯,无论寒冬酷暑,从未间断,还常常动员身边的同事一起锻炼。
作为思政课教师,她没有机会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却凭着一份对教育的热爱,把每一堂课教好,把每一个学生带好,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她守着思政课的讲台,守着心中的那份实在,也守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长与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李雪莹、刘晓勇 图/罗玉兰 审核/赵智劳、刘晓勇)